每年季节一换,诊室里的老毛病就翻出来了:一到春天就过敏、入夏就中暑、入秋咽干、入冬怕冷,很多人疑惑:“怎么季节越换,身子越虚?”
这不是岁数的问题,是“不懂养生节律”。
“不知春夏秋冬之养者,不足以养其身。”四季怎么吃、怎么穿、怎么动,是有规律的,这在中医传承的800年月历中早就写得明明白白。
图片
图片
正月·春生阳气,先养肝
一年之计在于春,阳气始生。春属木,通于肝。春养生,重在疏肝理气、养阳护阳。
图片
养生口诀:早睡早起,护肝避风。
常吃:香椿、韭菜、菠菜——疏肝养血
穴位:太冲穴(疏肝解郁,脚大拇指与二趾缝隙上方)
图片
二月·乍暖还寒,调理脾胃
春寒料峭,风邪易中。春主肝,肝木克脾土,二月最易胃胀、消化不良。
养生口诀:饮食清淡,健脾为先。
常喝:山药小米粥,健脾和中
常按:足三里(健脾益胃、强免疫)
图片
三月·春去半,养肝也养心
此时万物盛长,人的情绪也波动大。情绪不稳、心悸睡差、血压忽高忽低,多半跟肝气太盛有关。
养生口诀:调肝理心,顺气安神。
推荐食物:百合、酸枣仁、桑葚
推荐泡水:玫瑰花+决明子
图片
四月·春末夏初,养心防湿
气温升高,湿气渐盛。体内湿热积久,会疲乏、重身、湿疹、粘腻口苦。
图片
养生口诀:祛湿健脾,养心清火。
多吃:冬瓜、赤小豆、茯苓、荷叶粥
穴位:阴陵泉(祛湿健脾)
图片
五月·阳极之时,清心防暑
进入初夏,“心火上炎”最明显:心烦、失眠、口舌生疮、便秘。
养生口诀:清热除烦,养心安神。
茶饮推荐:莲子芯+菊花+竹叶
常用穴:内关穴(宁心安神,防心悸)
图片
六月·夏至过,阳虚见
外热内虚,夏病多“虚”。动则气喘、夜汗、头晕,是阳气虚、气血不足的表现。
养生口诀:养阳补气,适量进补。
常喝:黄芪炖鸡汤
推荐:人参、桂圆、麦冬、红枣
图片
七月·三伏过半,调脾祛湿
“长夏湿盛,脾为湿困”。吃不香、困倦、舌苔厚腻、粘便——都是脾虚湿重的信号。
图片
养生口诀:少冷饮,健脾去湿。
推荐:炒薏仁、山药、陈皮
穴位:脾俞、丰隆(健脾、化痰、通便)
图片
八月·立秋,润肺第一位
“秋燥”伤肺,表现为:嗓子干、咳嗽、皮肤干痒、鼻腔出血。
养生口诀:少辛多酸,养阴润肺。
多吃:雪梨、百合、银耳、蜂蜜
推荐茶饮:沙参麦冬茶
图片
九月·秋分后,肺肠连动
肺气不足,影响大肠。便秘、秋咳、咽干痰黏,是九月最常见问题。
养生口诀:养肺通便,早睡早起。
穴位:列缺穴(补肺气)、天突穴(止咳)
食疗方:蜂蜜核桃芝麻糊(润肺润肠)
图片
十月·深秋,补肾调阴阳
天气转凉,阳气渐收,早晚冷、关节痛、夜尿多、怕冷怕风,是阳虚开始的信号。
养生口诀:养肾固精,收敛阳气。
食疗推荐:黑芝麻、山药、羊肉萝卜汤
穴位:太溪穴(补肾强骨)
图片
十一月·初冬,固阳护骨
一冷,很多人膝盖疼、腰酸、尿频,冬主肾,肾主骨、主藏精,肾虚易伤骨。
图片
养生口诀:温补肾阳,护骨强身。
常喝:杜仲黑豆汤
穴位:命门、肾俞(补肾壮阳)
图片
十二月·寒至极,藏则养
冬至一阳生,是最适合“藏”的季节。少动多养,进补应季、静养生气,是养生的大法。
养生口诀:宜静宜藏,冬补不过。
推荐食材:羊肉、生姜、桂圆、黑枣
建议泡脚:加艾叶+花椒,温肾壮阳,助眠养心
如果你年年体弱、季季反复,不妨试着按老祖宗这12句养生诀,从今天开始,为自己、为家人,守住一年四季的安稳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富华优配-股票配资那个正规-全国股票配资-中国股市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